张祥龙:“合理信仰”的困境与儒家的“中庸至诚”
- 编辑:5moban.com - 18上世纪后半叶,科学计算兴起,它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科学计算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政府资助科学的机制也在不断变化。间接费用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理念的变革。
间接费用概念的提出以及提取比例的提升,有效缓解了上述问题。在摸清科研活动经费支出特点这一全貌的基础上,再针对科研项目经费这一局部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建议逐步推进科研机构层面的透明成本核算,掌握科研活动对资源的真实需求,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核算机构层面的间接费用比例,作为制定项目间接费用比例的参考和依据。理解科研活动的特点、掌握科研活动对经费的真实需求,是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资助机制的重要前提。对于金额较大的项目,管理费比例最低为1%。
2018年,《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试点的要求,并再次提高间接费用的提取比例,对于对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智力密集型项目,500万元以下部分间接费用不超过30%。间接费用总体提取比例的逐步提升、绩效支出比例上限的取消以及扩大经费自主权试点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对承担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及科研人员,特别是承担国家重要任务、基础前沿研究的机构和团队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一开始徐寿波有点担心周爱珍不支持这个决定,还曾经偷藏私房钱,有时夹在书本里,有时藏在某个不起眼角落中的盒子里。
确定了目标就不回头 做学问几乎占据了徐寿波生活的全部。要问徐寿波一生崇拜什么,他一定会道出两个字科学。能够像马克思那样为人类创造新知识、为人类造福,在徐寿波看来,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1987年,他主持了我国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学及其应用》的编写,提出了物流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徐寿波回忆道,即使后来生活几经变故,处所几次搬迁,他依然保留着当年从苏联带回来的几箱原版俄文书籍。我当时一有空闲就去逛书店,有时候甚至去旧书摊上逛,只要看到本专业的书都买回来,回国的时候我基本上把所学专业的老祖宗都搬回来了,剩下的钱则全部交了党费。
被列为七大科学技术之一的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为中日合作开发渤海油田、宝钢二套轧机、亿吨石油合理利用、南海石化、金海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论证、技术进步评价、经济发展战略、公平效率革命以及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如能源、物流、资源、环境、商业、教育等)开拓建设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祖父以波为其取名,既蕴含了家乡美丽风景,又暗含着波澜壮阔之意,希望这个啼声响亮的男孩能乘风破浪闯出一片天地。院士的肯定对我是一个莫大鼓励,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寿波喜爱的一句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据他的博士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郭婧娟回忆,10年前她第一次来到导师家中,最让她感到震撼的是,徐寿波家中非常简朴,她看到最多的是一种巴掌大牛皮纸装订的小笔记本,客厅沙发、书房,甚至枕头边都能找到。1955年毕业之后,徐寿波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做研究实习员。200万元的捐赠是院士夫妻省吃俭用多年的积蓄,体现了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百岁华诞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片赤诚。有一次,在与导师探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问题时,侯汉平认为,物流非固有属性变革是实现这种转型的根本原因,并打算深入研究其内在机理。
才让他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想到周爱珍特别支持,这才在建党100周年正式公布了捐款的决定。在其激励下,侯汉平完成了一篇在当时极有影响力的论文,也增强了在科研领域深耕的信心。
1985年,他创办了《中国物流》杂志,兼任主编,在创刊号《关于物流技术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大物流(MF)的新思想。才让他在解放初期患上最危险的传染病肺结核和伤寒时得以幸存。
技术经济学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高校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随家人经历几年逃难生活的徐寿波深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更加坚定了读书报国的志向。他没日没夜地研究资料,在厚厚的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演算公式,反复推导研究结论,笔都不知道坏了多少支,每天都是熬到两眼通红才不得不休息。徐寿波在苏联的老师是苏联科学院院士魏以茨,他提出能源问题不是孤立的,要进行综合研究。翻开这些毕业纪念册,我们看到,他留给毕业生的礼物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永远都是最用心的。1977年,他创办了《能源》杂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对郭婧娟影响至深的是,徐寿波和他的夫人生活极其简朴,家中20年来没有装修和添置新家具,但为党和国家捐款却是他多年的心愿。
要问徐寿波一生崇拜什么,他一定会道出两个字科学。徐寿波还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1979年,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宗燠等一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能源学会──北京能源学会。上世纪60年代,从事动能研究的徐寿波机缘巧合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技术经济学。
1987年,他主持了我国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学及其应用》的编写,提出了物流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徐寿波却不以为然,反而乐在其中,享受着这段紧张、快乐又充实的学习生活。他是我国综合能源工程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大物流理论的开创者。最大快乐是为人类创造新知识 一个人的成就,与努力成正比,与挫折也成正比。
徐寿波是一个确定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他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方式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徐寿波永恒的追求。
他每天办公室宿舍两点一线,伏案看各种枯燥的专业材料,一心一意学习。1955年毕业之后,徐寿波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做研究实习员。
他的另一位得意弟子、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侯汉平回忆起与导师最难忘的一件事时说,徐寿波对学生们创新精神的肯定和鼓励令他一生难忘。后来,他对周爱珍认真表达了自己的夙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让他有机会走进大学并远赴国外留学。
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十二年规划(19561967)的要求,徐寿波被中科院选派到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学习综合能源工程学,其目的是要回国开创这门新兴学科。上世纪70年代,他首次建议并负责起草了我国第一个《能源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采用。1977年,他创办了《能源》杂志。徐寿波回忆道,即使后来生活几经变故,处所几次搬迁,他依然保留着当年从苏联带回来的几箱原版俄文书籍。
徐寿波的名字,和我国三大交叉新兴学科的开创和发展紧密相连。绍兴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水城,城内鉴湖之水碧波荡漾。
他首倡的关于发展我国定名为技术经济科学研究的建议被采纳,并承担起草《技术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帮手,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徐寿波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和查阅资料来完成这份报告。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七七事变爆发后,随家人经历几年逃难生活的徐寿波深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更加坚定了读书报国的志向。